2025年全国两会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教育强国战略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在人工智能(AI)技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今天,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必须紧扣“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两大内核,以两会精神为指引,突破唯分数论的桎梏,用创新教育观培育适应现代化科技需求的新一代人才。这一转型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化教育强国的使命,更是大国崛起进程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唯此,才能以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构建大国崛起的教育基石。
AI赋能教育,是从工具革新到思维革命的一场变革。
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教育生态。2025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成为热议话题,代表委员们普遍呼吁从小学至高校增设AI通识课程,并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北京市政协委员商红领指出,AI可以通过个性化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实时反馈学习数据、辅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山东某中学教师徐永辉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通过引入DeepSeek等AI工具,课堂从单向知识灌输转向“师——生——机”三元互动,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探索真实问题,如利用数据分析验证科学假设等,从而培养跨学科思维。
技术是手段,科学精神的培育乃根本。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王穗芳强调,科学教育需超越“黑板实验”,引导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真实问题”。例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石头生成氧气”的机理,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习得质疑、验证的科学方法论。这种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模式,正是AI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
AI赋予当今世界新的变革契机,教育应该顺应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摒弃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成才观。
“唯分数论”长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民进中央提案则呼吁建立“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创新能力等纳入学生发展指标。全国人大代表全汉炎指出,过度强调分数导致部分学生因学业落差而产生心理问题,需减少低龄段“重量级荣誉”的评选,转而关注非智力因素,如毅力、合作精神、良善的品德、文明的教养等。
科学教育观的核心在于“过程导向”。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冯建平提出,应该引导孩子关注成功的过程而非结果,例如,表扬学生努力的行为而非天赋的聪慧,从而培养其抗挫折能力。这种理念与AI技术结合后,可以通过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学生的成长轨迹,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AI赋能科学教育观,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建构,都需要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的应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强调,需通过“做中学”“创中学”等方式,将人工智能原理融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AI模型、开发智慧农业监测系统等。广东华侨中学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采集数据训练模型,不仅掌握技术工具,更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与社会价值。
此外,科学教育需构建系统化支撑体系。两会提案建议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推动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科学教师,并建立科技馆课程开发机制。例如,成都某小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开设“AI夏冬令营”,学生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生态监测任务,在实践中理解算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种校内外资源联动的模式,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拓宽传统课堂的边界,为科学教育注入活力。
有AI的帮助,完全可以用科学教育观提升升学率,争取质量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升学率不应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但科学教育观却能通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间接优化升学结果。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人工智能是教育的“金钥匙”,其价值在于通过精准教学减少无效训练,释放学生创造力。例如,AI系统可以分析学生知识薄弱点,生成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习题,避免题海战术,使学习效率提升30%以上。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科学教育培养的创新能力正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强调,拔尖创新人才需通过交叉学科培养,例如将AI与生物、材料等领域结合,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些举措不仅顺应大国崛起的科技需求,同时为学生开辟多元升学路径。
两会精神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教育强国的科学之路,以AI技术为杠杆,以科学精神为支点,撬动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唯有摒弃分数至上之短视思维,构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终身成长”的育人链条,才能培养出引领AI时代的科技先锋。正如商红领委员所言:“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兼具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的探索者。”这条路虽漫长,却是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教育基石。
本文作者:张捷老师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